中新网长沙7月1日电(付敬懿)在武陵山腹地的十八洞村,探寻中国“精准扶贫”首倡地脱贫致富的“密码”;走进湖南面积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太安社区,看民众安居乐业融入新生活、叩开致富门;走进千年古城凤凰,感受文旅融合及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在桑植县白族乡,看“农业+文化+旅游”释放的无限活力……
6月26日至7月1日,“乡村振兴看湖南”——2023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高层湖南行活动在湖南举行,来自马来西亚、日本、巴西、加拿大、法国等19国华媒代表,走进湖南的乡村,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感受乡村振兴的湖南力量。
6月29日,19国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十八洞村探寻脱贫致富“密码”。杨华峰摄
“精准扶贫”让乡村十年蝶变
“精准扶贫绝对不是一句空口号,是落到了实处、细处,这次在现场看到村容村貌十分漂亮,跟之前的图片有着巨大区别,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在十八洞村苗绣品展厅里,琳琅满目的苗绣服装、苗绣团扇、苗绣首饰等手工艺品,让马来西亚《亚洲日报》媒体顾问江雪鸿很是惊艳、赞不绝口。
6月29日,十八洞村苗绣品展厅让海外华媒代表惊艳、赞不绝口。杨华峰摄
位于武陵山腹地的花垣县十八洞村,是中国“精准扶贫”理念的首倡地,在十八洞村的所见所闻,让海外华文媒体对中国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最真实、最接地气的感受。
十年前的十八洞村,是一个穷得让人心痛的地方,村里耕地少,老百姓收入难,人才少又留不住,村集体经济为零。如今,十八洞村已形成乡村游、猕猴桃、山泉水等“旅游+”产业体系,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1688元增加到2022年的23505元,村集体经济从过去的空白增长至380万元。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理念,让湖南各地乡村发生了巨变。“搬出深山住进新楼,还能稳定就业致富,道路宽敞整洁、生活又很方便,中国的扶贫、帮扶工作真的很了不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民众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新生活,让爱尔兰《爱尔兰华人报》副社长周瑞琮感慨。
6月28日,湖南面积最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太安社区。杨华峰摄
“精准扶贫”的十年,是中国乡村蝶变的十年。加拿大视传媒总编辑朱枫杰表示,此次湖南之行走访了好几个乡村,每个村虽然面貌不一样,但不论是文旅赋能还是产业发展,都很有特色与成效。“中国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接续推进的乡村振兴也很有成效,看到老百姓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就能感受到他们那种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特色产业融合助乡村振兴
“在大家的传统印象中,农村就是发展农业。看到农民能创作各种艺术画,觉得挺震撼。河里的石头变成受市场欢迎的艺术品,也是农村致富的一种创新方式。”在湖南长沙浏阳小河乡乌石村参观完农民画室后,南非《非洲时报》副总编辑孙想录说,高雅艺术进农村,颠覆了大家对传统农村的印象和认知。
地处湘赣边界的乌石村曾发展较为落后,近年通过紧抓乡村振兴机遇,采用“以企带村、以产促旅、以业兴农”思路,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围绕“乌石农品”“乌石艺术”“乌石文旅”三个平台,积极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之路,乡村面貌随之焕然一新。
6月28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凤凰竹山村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杨华峰摄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助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是湖南乡村“山乡巨变”的密码。喝着刚煮开的石磨豆浆、看九旬老人上班领工资展示非遗,菲律宾《世界日报》中国新闻主编吴朝晖说,很高兴看到中国乡村将古村落、传统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得这么好。“纯苗族聚居的竹山村就是一个沉浸式体验景区,项目很丰富,村民增收致富,收获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穿上民族服饰行走在凤凰古城,体验民族服饰的旅拍,埃及《中国周报》副社长朱新娥感叹这种“我就是凤凰人”融入很奇妙。她说,今年的旅游市场明显“热”起来了,旅拍也为古城带来新活力,而凤凰县瞄准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把“新饭碗”端得更牢,带动周边民众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非常了不起。
将帮扶车间厂房“搬”进安置点,让产业“安”在家门口,民众住进洋楼,实现楼上住家、楼下上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产业前景让日本《留学生新闻》副总编辑龙丽华很是感慨。“社区让一个个小家庭汇聚成大家庭,体现和谐共融的精神,农民的收入一直逐步提升,社区服务到位,这种乡村振兴的后劲肯定足。”
文化乡愁是发展的精神动力
“这次行程我感触最大的一个点,就是湖南把传统文化融合在乡村振兴的建设中,这很重要!”一路走来,菲律宾《商报》编辑陈淳淳认为,不管是小河乡的农民画家,还是桑植县的白族文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乡愁文化馆,民众都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那种奋发向上的精气神,是乡村振兴最好的见证。
6月30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感受桑植的白族三道茶及歌舞表演。杨华峰摄
用文化铸魂,兴乡风促和谐,培育感恩奋进的精神风貌,让乡村充满人气和生机,更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品种丰富的扎染产品、白族三道茶以及奔放、热情的歌舞表演,让《阿根廷华人网》总编辑崔明留下了深刻印象。“将独特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做法,具有强大的活力和可持续性。”
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其根在乡村,而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与根脉,是一个地方独有的特殊资源。“在沅陵看传统龙舟赛,把我给看哭了,我看到了民族的这种拼搏精神、家国情怀。”加拿大维多利亚传媒董事长王燕云表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为民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能在激烈竞争环境中为乡村赢得发展优势,让乡村宜居宜业、民众富裕富足。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沅陵传统龙舟赛期间,体验“旱龙舟”传统文化。杨华峰摄
“我们这次肯定要把看到的精准扶贫成果向海外传播,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国精准扶贫到振兴乡村的这一过程,既发展现代产业,又传承传统文化,衔接得如此圆满。”科特迪瓦《西非华声》主编金浩表示,此行之后,他想让更多非洲的老百姓了解中国乡村振兴的过程,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完)
中新网佳木斯7月2日电 (记者 姜辉)摔跤、射箭、顶杠、鱼王角力……2日,赫哲族第11届乌日贡...
2 四川:暴雨蓝色预警 7564人提前转移避险中新网成都7月2日电 (记者 刘忠俊)记者7月2日从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下称:“四川省...
3 书协主席为硕士生“站台” 只为中华书法艺术“弘道养正”中新网海口7月2日电(记者 符宇群)“两位硕士生经过多年的研究学习,将传统的中华文化与个人...
4 乡野山村遇见咖啡 碰出中国乡村新风范喜欢喝咖啡的英国小伙李子都没想到,在中国大山深处的乡野山村,也能寻到一家咖啡馆喝上...
5 中蒙边境上演跨物种友谊:口渴的蒙古黄羊和热心牧民盛夏7月,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江岸苏木境内的中蒙边境线附近,中午时分草原上吹来的风都...
6 覆盖海外16个国家地区,这个烧饼靠什么逆袭?它流传了650多年,从“养在深山人未识”到行销全球;它土生土长,从街边小吃到在加拿大、...
7 “青藏门户”青海海东:文化及生态游厚积薄发素有“青藏门户”之称的青海省海东市,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地带,是黄河流域河湟...
8 “Z世代”画像中国|外国青年博主:我们不一样,我们也一样中新网7月2日电(苏亦瑜 荆雨昕 申冉)漫步在秦淮河畔,一家小店里传出了《孤勇者》的旋律。...
9 科学教育“动起来” 科学的“种子”埋在当下长在未来央视网消息:固始县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是河南省人口第一大县。最近,小县城举办了一场...
10 打造“5分钟清凉圈” 为户外工作者消暑降温送清凉央视网消息:连日来,北京持续高温天气。为了给高温下的户外工作者们消暑降温送清凉,在...
中新网佳木斯7月2日电 (记者 姜辉)摔跤、射箭、顶杠、鱼王角力……2日,赫哲族第11届乌日贡...
2 四川:暴雨蓝色预警 7564人提前转移避险中新网成都7月2日电 (记者 刘忠俊)记者7月2日从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下称:“四川省...
3 书协主席为硕士生“站台” 只为中华书法艺术“弘道养正”中新网海口7月2日电(记者 符宇群)“两位硕士生经过多年的研究学习,将传统的中华文化与个人...
4 乡野山村遇见咖啡 碰出中国乡村新风范喜欢喝咖啡的英国小伙李子都没想到,在中国大山深处的乡野山村,也能寻到一家咖啡馆喝上...
5 中蒙边境上演跨物种友谊:口渴的蒙古黄羊和热心牧民盛夏7月,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江岸苏木境内的中蒙边境线附近,中午时分草原上吹来的风都...
6 覆盖海外16个国家地区,这个烧饼靠什么逆袭?它流传了650多年,从“养在深山人未识”到行销全球;它土生土长,从街边小吃到在加拿大、...
7 “青藏门户”青海海东:文化及生态游厚积薄发素有“青藏门户”之称的青海省海东市,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地带,是黄河流域河湟...
8 “Z世代”画像中国|外国青年博主:我们不一样,我们也一样中新网7月2日电(苏亦瑜 荆雨昕 申冉)漫步在秦淮河畔,一家小店里传出了《孤勇者》的旋律。...
9 科学教育“动起来” 科学的“种子”埋在当下长在未来央视网消息:固始县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是河南省人口第一大县。最近,小县城举办了一场...
10 打造“5分钟清凉圈” 为户外工作者消暑降温送清凉央视网消息:连日来,北京持续高温天气。为了给高温下的户外工作者们消暑降温送清凉,在...
撤稿申请|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6215号 Copyright © 2002-2022 metaversezj.com.cn 元宇宙之家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