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智能家居App各自为营,便捷还是添堵?》(详见当日07版)一文见报后,引发不少市民对智能家居的讨论。家住天元区的赵先生跟记者说,“如今智能门锁是使用最多的智能家居,可总觉得它无意间造就了偷窥‘刺客’”。
门前有“眼”,心中难安。最近,媒体报道了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民事案件。一位住户因邻居在入户门上安装了带抓拍功能的摄像头,认为隐私权遭侵犯,协商无果后,将其告上法庭。法院判决结果为遭告拆除门锁上的摄像头。
什么情况下使用智能门锁可能会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如何平衡隐私权保护与智能门锁使用权之间的关系?我们今天接着聊智能家居之智能门锁。
邻里间的“隐形眼睛”
智能门锁引发的隐私忧虑
天元区某小区,智能门锁的普及似乎给居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一些居民开始感到不安。赵先生,一位普通的上班族,最近就因为邻居安装的智能门锁而感到困扰。
“每次我出门,总感觉有双眼睛在盯着我。”赵先生站在自家门前,指着对面邻居的门锁说。原来,邻居家这款智能门锁不仅具备传统的开锁功能,还集成了人体感应和人脸识别技术。每当有人经过,门锁就会自动激活,摄像头随即捕捉到经过者的影像。
记者在现场观察了一段时间,确实如赵先生所说,每当有人经过,门锁上的指示灯就会亮起,伴随着轻微的机械声响,显然是在进行某种形式的记录。这种设计虽然在安全上提供了额外的保障,但也无形中增加了邻里间的紧张气氛。
赵先生的妻子称,“我理解邻居想要保护自己家的安全,但是这种门锁的监控范围太广了,有时候我连家门都不愿意出了。”她担心自己的一举一动都遭记录下来,甚至可能遭上传到云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担忧并非个案。许多居民对于智能门锁的监控功能持保留态度。他们认为,虽然智能门锁可以提高家庭安全,但是其附带的监控功能可能会侵犯到他们的隐私权。
在小区的另一栋楼,记者遇到了刚刚下班回家的张先生。他家门口的智能门锁同样具备监控功能。“我安装这个门锁主要是为了安全考虑,但我也理解邻居的担忧。”张先生说,他已经尽量调整了摄像头的角度,以避免拍摄到邻居的家门。
隐私边界之困
智能门锁背后的法律之争
在智能门锁普及的背后,是一系列关于隐私权的法律争议。
近期,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近期审理的一起案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一位居民因邻居安装的智能门锁带有抓拍功能,认为其隐私权受到侵犯,最终将邻居告上法庭。遭告认为,楼道属于公共区域又不属于隐私空间范畴,自己安装的智能门锁是在市面上的正规产品,并且是出于保护自身安全的考虑,主观上不想刺探邻居的隐私,也未曾将智能门锁的录像上传网络,不构成侵权。
基于原告的居住安宁遭侵扰、个人隐私受威胁的事实及相关法律依据,判决结果为遭告拆除门锁上的摄像头,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
类似的纠纷在全国各地并不鲜见。记者通过检索发现,上海、杭州、厦门、青岛等地均有类似判例。智能门锁的使用权与邻居的隐私权之间的界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法律专家表示,智能门锁的使用是否构成侵权,关键在于其监控范围是否超出了合理界限。从法益保护优先性来看,智能门锁使用权主要是为了住宅安全防护和使用便利,隐私权保护则事关个人尊严、满足感和安全感。同时,从相邻容忍的必要范畴及“较大利益”原则可知,元宇宙之家消息,对于智能门锁的使用如果并无紧迫性和必要性需求,法益保护的优先性应倾向于对相邻人隐私权的保障。
“如果智能门锁的监控范围仅限于自家门口,且不会拍摄到邻居的私密信息,那么它属于个人自由范畴。但如果能够拍摄到邻居的进出情况,就可能构成侵权。”专家表示。
声音的交锋
智能门锁争议中的社会反响
在智能门锁的争议声中,株洲市民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分歧。
在采访中,记者遇到了李阿姨,她对智能门锁的便利性赞不绝口。“我儿子给我安装了这个智能门锁,现在我出门再也不怕忘记带钥匙了。”李阿姨表示,智能门锁的远程开锁功能让她的生活更加轻松。
与李阿姨持相似观点的居民不在少数。他们认为,智能门锁的监控功能主要针对公共区域,并不会侵犯到邻居的私人空间。“只要摄像头不对着邻居的家门,我觉得就没什么问题。”居民张先生说。
在一处新建的高层住宅区,记者遇到了几位居民,他们对智能门锁的使用,表达了担忧。“我理解大家想要更安全的生活,但安全不应该建立在侵犯他人隐私的基础上。”居民刘先生说。
“虽然是为维护自身安全、防止快递外卖丢失而安装,但这并不是侵犯邻居隐私权的理由。”从事法律工作的王先生称,如果出现在智能门锁的三米感应范围内则会遭抓拍,画面随之上传云端,隐私权无从保障。
不少市民认为,智能门锁争议的背后,是技术发展与个人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需要不断调整对隐私权的认识和保护方式。
如何划分边界
智能门锁的合理使用与监管
采访时,记者感受到了大家对于科技进步与个人隐私保护的复杂情感。他们既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又对可能的隐私侵犯保持谨防。
邻里因智能门锁引发的隐私权纠纷,常因双方合理利益诉求不同难以调和。为了避免相关纠纷的发生,法官提出了建议:智能门锁生产者及经营者应当做好风险评估,将智能门锁特定情形下可能侵犯他人隐私的情况纳入自身产品研发及销售的考量之中,相比拼功能丰富、摄影摄像清晰度高、距离远等技术指标,更应将产品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融入产品设计生产之中,在销售时做到风险告知及善意提示,引导消费者选择最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
消费者在选择智能门锁时,建议站在换位思考的角度,假设邻居使用该门锁相应功能,是否会对自己的生活和隐私造成影响,同样自己也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可区分功能的智能门锁。同时,邻里相处如发生龃龉或矛盾,彼此真诚交流各退一步,往往是解决日常问题最好的方法,办法总比困难多,“远亲不如近邻”,希望邻里间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睦相处,互帮互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对于智能门锁的监管尚存在确定的空白。一些居民和法律专家呼吁,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智能门锁生产和使用的监管,制定明确的技术标准和使用规范。此外,立法机构也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智能门锁的使用原则和禁止领域,为居民提供法律保障。
【记者的话】
智能门锁侵犯他人隐私的争议,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考验着我们如何在享受科技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要保护每个人的隐私权。这需要法律的明确界定、技术的合理应用,以及公众对隐私保护意识的提高。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找到一个既能保障安全又能尊重隐私的解决方案。
撤稿申请|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6215号 Copyright © 2002-2022 metaversezj.com.cn 元宇宙之家 版权所有